不論是「一年級」的阿祖、三年級的「阿公」、「六年級」的阿爸、「八年級」的金孫,都有著共同的回憶,「我們都是喝黑松汽水長大的」。

把全台灣長達三、四代的消費者,喝過的黑松汽水算一算,至今已喝掉26億瓶;姊妹商品黑松沙士雖然晚了25年誕生,卻後來居上狂銷了51億瓶,把二支長青商品喝光的空瓶子連起來,足足可繞行台灣1,256圈。

創造出黑松品牌長青奇蹟的英雄,正是已故的黑松公司創辦人張文杞和張有盛兄弟。張家有三房,大房、二房經商賣米,三房務農,隸屬三房的張文杞小學畢業,本來在公賣局台灣菸草工廠擔任機械修理工人,20歲辭職從商,賣過木炭、水糕。

由於張文杞在在台北後火車站鄭州路賣水糕的隔壁正好經營汽水工廠,耳濡目染下,激起他跨入汽水製造的興趣。

1924年,一家日本人經營的彈珠汽水工廠正好有意出讓,張文杞趕緊向七位堂兄弟籌資,以1萬9000日圓合夥買下該汽水工廠的生產設備,並成立進馨商會,隔年便在台北市長安西路開始生產第一瓶汽水,當時汽水都採半手工生產,一分鐘只能生產二瓶200CC的彈珠汽水。

黑松公司第二代接班人總經理張道榕表示,祖父那一代剛好有三房,加上當時日本知名的株式會社三菱、三洋等都有個「三」字,便決定以「富士牌」、「三手牌」做為汽水品牌名稱,商標並以「山形」為圖,傳達三房聯手創業的精神。

「三手牌」汽水賣了六年,市場上開始有消費者以「賊仔汽水」稱呼,張文杞仔細一問,才知道在中國「三隻手」是小偷的意思,品牌意義有些不妥。 正好他在北投軍艦巖的住家附近有些松樹,松樹有松柏長青的意義,1931年他於是將「三手牌」汽水正式更名為黑松汽水,黑松品牌並一直沿用至今長達75年。

張道榕說,在日本殖民統治時代,黑松汽水只在軍部和鐵路購買組合二處銷售,業績表現差強人意,一直到1935年農村豐收,流行把汽水和米酒混合充當啤酒飲用,開始帶動汽水蓬勃發展。不過,當時台灣汽水業全被日本人所掌控,竟把汽水分為三等級,「一流」的汽水指的是自日本進口的麒麟牌、三矢牌等舶來品,每瓶售價高達二角至二點五角;「二流」的汽水則是日本人在台灣設廠製造的三菱牌、月桂冠牌、白鹿牌等汽水。台灣人土產的汽水則一律被視為「三流」的汽水,價格較日本進口汽水便宜一半,而且備受日商歧視,屢遭無理削價,擴充設備,打開市場似乎是本土汽水業唯一的出路。

黑松於是在1936年以每坪10元的價格在台北市復興南路鐵路旁買下1,000餘坪的土地(現在的微風廣場),擴充汽水廠;同年日本抵台宣傳汽水生產技術,汽水廠如雨後春筍興起,卻因同業的惡性削價競爭,造成全台30餘家汽水廠不支倒閉。

更始料未及的是,1937年中日「八年抗戰」開打,隔年3月31日午夜,各汽水工廠電源突遭查封,並強制加入「台灣清涼飲料水統制組」,汽水工廠全由統制組合共同經營,失去自主權,黑松只能依銷售業績分配利潤,利潤扣除各項稅金所剩無幾。

度過日本長達20年統治的黑暗期,1945年台灣光復,黑松仔細清算公司資產,竟僅剩台幣二萬元,形同破產,加上供應碳酸氣原料的高雄碳酸廠遭第二次世界大戰盟機炸毀,導致各汽水工廠無法動工生產,使得黑松至1946年中才復工生產。


--------------------------------------------------------------------------------

汽水瓶形人偶 廟會出巡

記者楊雅民/專題報導

黑松汽水的廣告、行銷模式演進,正見證了台灣平面、廣播和電視媒體的發展史,並創下台灣行銷史上多項「第一」的紀錄。

1945年台灣第一份日報創立後,當時由於印刷和製版技術還不純熟,黑松的報紙廣告以手寫、手繪的黑白報紙廣告為主,經過五、六十年的物換星移,現在看到昔日的黑松報紙廣告,別有一番懷舊、復古的滋味。

1949年中國廣播公司隨政府播遷來台後,黑松廣告、行銷戰場隨即轉向廣播媒體,和中廣首創「黑松汽水流行歌曲競賽」,並在廣播節目中進行民謠、交響樂等「猜曲目」的活動,猜的歌曲不僅包括民謠,1960年代以前,黑松行銷主要運用的主流媒體正是廣播。

在台灣電視媒體空白的1950至1970年代,戶外廣告則是黑松另一種主要運用的廣告型式。

黑松公司總經理張道榕表示,當時廟會是國人最重要的活動,往往可聚集成千上萬的人潮,黑松便透過全台各地的經銷商和零售店,以廣告旗幟和宣傳車等型式,滲入地方各項廟會活動。

在那個年代,只要有地方神明出巡的地方,就有黑松,廟會遊行隊伍中,常可見數十位人員手執黑松廣告旗幟,以及套上紙製的黑松汽水瓶形人偶,像七爺、八爺似地走在街頭,模樣醒目又逗趣。

遊行隊伍後方,則由車頂擺著一大瓶紙製的黑松汽水瓶子,車廂懸掛著450萬元大贈送等廣告用語的宣傳車壓軸,甚至當時國慶慶典活動,黑松廣告花車還受邀參與遊行,可說是台灣率先將廣告和民俗活動整合行銷的始祖。

黑松更在各地人潮流動密集的風景點獻建牌樓,不僅可創造廣告效果,還可帶動地方觀光,最具代表性的風景點牌樓至今仍矗立在八卦山上;1958年則在嘉義熱鬧的仁愛路設置全台第一座戶外霓虹燈廣告塔,廣告效果醒目亮眼。

張道榕並指出,在商展頻繁的1960年代,黑松更以女機器人倒汽水的維妙維肖模式,吸引商展中的人潮注目,連當時總統蔣介石在商展中看到女機器人,都駐足許久,讚賞不已。

有趣的是,黑松竟然還是台灣發明樂透彩的始祖,1964年黑松為促銷汽水,首度推出「壹百萬元福運彩券大贈送」,只要買一打黑松汽水,就贈送一張印有六位數的「福運彩券」。

得獎號碼是在台北市中山堂公開以號碼機搖獎,六個號碼全中者,可獨得市價約十萬元的黃金二市斤「金馬」一座,當時十萬元的獎額創全台之冠,「足以買下敦化南路一間房子」。

1962年台灣第一家電視台「台灣電視公司」成立,創立30餘年的黑松公司,廣告主力也跟著進入電視廣告階段,不僅在春節的時候,用跳加官的型式進行置入性行銷,在梁山伯和祝英台黃梅調風行的年代,更以黃梅調唱著黑松廣告歌曲,跟上趨勢。

1970年代至1980年代電視由黑白進入彩色電視階段後,黑松每年更是砸下巨資投入電視廣告發動音樂行銷,廣告策略多以清涼為訴求,溫馨關懷為主調,1991年廣告則以「化去心中那條線」、「多幫別人想一想」為主軸,拉近人與人間的距離。

在無線三台壟斷的年代,觀眾收視行為集中,廣告效益容易浮現,但是,自1994年有線電視開放後,有線電視台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觀眾收視行為趨於分散,廣告效果大為打折,使得黑松在電視廣告的操作策略轉趨謹慎。


--------------------------------------------------------------------------------

從奢侈品變成大眾化飲料

記者楊雅民/專題報導

張道榕指出,受限於交通不發達,黑松汽水草創前20年只是個區域品牌,只賣台北附近商圈,直到光復後才開始透過經銷商拓展南部市場,當時運輸工具以鐵路為主,市場的拓展便以鐵路能抵達的台中、台南、高雄等都會區為主。難以想像的是,現在唾手可得的汽水,在1960年代以前可是奢侈品,一瓶二元的黑松汽水,要花勞工一天三分之一的薪水,只有結婚喜宴、年節拜拜或親友到訪,才能喝到汽水,「就連我小時候要喝汽水,也是得等客人走了,才能搶著把客人喝剩的汽水喝了」。

直到1956年黑松公司引進第一套自動化汽水生產設備,以及當時高佔飲料市場五成以上市佔率的路邊冬瓜茶、楊桃汁等涼水攤,在1964年被檢出「副霍亂」菌含量過高,消費者轉而購買包裝飲料,才帶動汽水從宴客時珍稀的飲料,變成大眾化的飲料。

張道榕說,1960至1970年代,可說是黑松最風光年代,當時黑松蓋汽水工廠的速度幾乎趕不上汽水銷售成長的速度,「擁有黑松經銷商的執照,比公賣局的菸酒牌還要誘人」。

黑松經銷商要和銀行借錢,更是無往不利,柑仔店為了向經銷商搶貨,得要帶著現金排隊搶貨,有錢還不一定搶得到;甚至當時要稱讚一個人很風光,會說:「你很黑松喔」。

只是,黑松汽水和沙士供不應求的榮景馬上就遇上了勁敵,1967年蘋果西打、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等國際碳酸飲料大廠進軍台灣碳酸飲料市場,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可口可樂甚至撂下登台五年內要讓黑松從台灣飲料市場消失的狠話。

危機就是轉機,黑松趕緊從包裝和行銷面著手改革,不僅改掉早期汽水以麻繩綑成打出售的方式,改用木箱、塑膠箱出貨,汽水瓶身也由舊式以貼紙貼上的作法,調整為直接將品牌名印在瓶身上,創造現代感。

經過改革,黑松不僅沒被打敗,年營業額更由1977年的12億元倍增至1983年的30億元,1988年再向上翻升至40億元,並於1997年達到年營業額47.71億元的高峰,其中,黑松沙士高佔29.7億元、汽水佔5.4億元。

和可口可樂纏鬥近四十年,黑松直到幾年前才因可口可樂以芬達、雪碧和可樂三品牌「三打二」的策略進擊,黑松在碳酸飲料市場的市佔率才首度被可口可樂超越,至今可口可樂在碳酸飲料市場市佔率已超過三成、黑松約佔27%。

撇開同品類競爭,黑松和可口可樂目前已經面臨共同的敵人—茶和咖啡飲料,走過八十餘載的黑松,雖然早已跨足果汁、水、茶、咖啡和機能性飲料等市場,依舊難以擺脫營收緩步下滑的頹勢,黑松能否再締造高峰?正挑戰著黑松第二代、第三代的經營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chea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