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議題備受關注,靜宜大學生態系教授陳玉峰指出,台灣海岸溼地原生指標植物—馬氏濱藜、鹽地鼠尾粟、海馬齒、扁稈藨草(雲林莞草)三十年來,生長地因暖化向北遷移五十至七十公里,還有更多物種因環境變化、外來種侵略、人為開發而滅絕,環境多樣性減少,脆弱的生態系統恐一夕崩盤。

陳玉峰說,海岸生物多樣性減少,外來物種盤佔,生態穩定度降低,不同物種相互依存的網狀系統,在單一物種減少或滅絕後,可能產生連鎖脫序現象。

無法適應新環境 恐滅絕

陳玉峰認為,不僅海岸植物因為氣候暖化出現異常情況,高山林木也出現大規模猝死現象,三義火炎山的馬尾松幾近全數死於松材線蟲,都是環境異常變遷所致。

陳玉峰說,並非所有植物都有辦法北遷適應天候變化,有更多的海岸植物慘遭滅絕。他根據全台海岸一周調查估計,以海岸線旁側有無天然生態系的里程計算,全台保有自然生態系統的段落只剩百分之十五,僅墾丁與蘇花公路一帶完整保留原始生態,連堪稱淨土的東海岸,都僅剩百分之四天然林。

而海岸原生植物北遷或是滅絕後,六至七成土地被生命力強韌的外來物種「大花咸豐草」盤佔,一至二成面積是人為植栽,僅剩二至三成由台灣荒地次生植物與其他外來物種爭奪,物種多樣性減少,生態系裡互相依存的網狀系統變得脆弱。

陳玉峰舉例,海岸稀有植物海南草海桐,因為台灣濫種紅樹林、設立黑面琵鷺保護區等因素,面臨生存危機,加上水庫、攔砂壩的設置,海岸線缺乏沙石充填而退卻,取而代之的是大花咸豐草等外來或是少數物種,讓生態系不僅脆弱,更是被「外來政權」佔據。

陳玉峰根據口述歷史訪查紀錄發現,一九五○到一九六○年代台灣海岸保存相當高的自然度,短短三十年間被全面摧毀,而河川流量減少,猛暴洪峰增加;降水線北移,南部乾旱化愈趨嚴重;沿海土壤鹽化;不明原因之疫情災變等等問題,預估將陸續發生或是持續惡化。


〔記者王乙徹/中縣報導〕針對氣候暖化造成台灣生態急劇變遷,陳玉峰認為,台灣的低價能源政策必須修正,應儘速召開研擬因應政策的會議,編製生態年鑑監測變化,政府也應該調整產經結構,台灣的環境才有可能永續發展。

目前政府因應全球暖化的政策包括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試圖扭轉低價能源政策、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法案以及召開全國能源會議、國基永續發展會議、經濟永續發展會議等措施。

陳玉峰認為,台灣目前仍屬低價能源補貼經濟成長的經濟發展型社會,日本已經採取合理徵收能源稅、高效率使用能源的節約能源型社會,北歐國家則是藉著碳稅、綠稅,成為環境永續型社會,扭轉低價能源政策,應該遠比召開永續發展等會議重要。

陳玉峰表示,拚經濟的迷思從未改變,讓生態環境跟著陪葬,政府應該積極主導環保產業政策,儘速召開農林漁牧一級產業因應暖化會議、生物變遷會議、公共衛生疫情應變會議、全國水文應變會議,針對問題研擬解決之道。

應找出指標生物 長期監測

陳玉峰也建議找出特定指標生物,進行長期監測,並以台灣生態年鑑方式進行記錄,政治人物更應該拋開黨派、族群,不論誰執政,都應該以環境議題做為永遠的使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chea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