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起源新線索

〔記者袁世忠/台北報導〕大質量的恆星會誘發附近的星際物質形成新的恆星,過去一直是天文學界無法證實的想法。不過,一項國內研究率先找到證據,不但登上頂尖的「天文物理期刊(ApJ)」,還獲得「自然(Nature)」期刊報導,而這項研究對於人類瞭解物質怎麼來的,也有莫大的幫助。

中研院天文所博士後研究李昫岱在國科會補助下,發現在蝎虎座附近、質量超過二十個太陽大小的恆星10Lac,由於溫度高達攝氏三萬三千度(太陽約五千八百度),發射的強烈紫外光有如水波一樣擴散,壓縮附近的氣體、灰塵等星際物質聚攏,密度提高後非常適合年輕恆星的形成;目前已發現十幾顆新恆星,而且隨著向外擴張,越靠近大質量恆星的新恆星年齡越大。

李昫岱光譜分析 立功

李昫岱說,這個理論幾十年前就有國外學者提出,但是一直缺乏實際的證據。他則是以光譜分析,利用恆星形成初期會有大量氫的放射線、形成後則轉為氫的吸收線方式,替10Lac附近的新恆星定年紀順序,發現由近至遠,年紀分別從百萬年至幾十萬年不等,而整個系統中最遠的新恆星距離10Lac幾百光年。

不但如此,李昫岱還發現,距離地球一千五百光年的獵戶座四合星,也有類似狀況。由於四顆大質量恆星的誘發,附近有幾十顆年輕恆星產生,至於影響力可以傳到多遠,則還無法估計。

李昫岱說,這項發現有助於瞭解恆星的起源,同時因為人類周遭的物質九十%為恆星燃燒而來,透過這項研究也可以找到物質如何演化而來。

李昫岱,造船逃兵、追星奇兵

在天文學如此重大的發現,發現者中研院天文所博士後研究李昫岱當年卻是念造船起家,甚至還一度報考機械所。

李昫岱表示,大學因為分數關係,考上成大造船系;考上的暑假窩在家中,沒事把以前家人訂閱的牛頓雜誌拿出來翻,沒想到越翻越有心得,開學後乾脆加入天文社,與同好一起分享研究心得。

大學畢業後,因為報考機械所失利,李昫岱決定先當兵。後來一名考上中央天文所的學妹跟他說:「其實天文所還頗容易考的!」因此決定試看看,結果竟然也考上,展開他走向天文學術之路。

李昫岱說,當年為了追星,的確做過不少瘋狂的事。例如一九九九年德國慕尼黑可以觀測到日全蝕,他們立刻找了幾十位同好,帶了大批器材、相機,浩浩蕩蕩殺去當地。結果好不容易盼到了當天,卻下起了雨,完全看不到,「只有一個悶字可以形容」!(圖文:記者袁世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chea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