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楊淑芬君「教授爛文充數 學界敗類」一文,對於楊君所提當前台灣高等學術研究環境的現況頗有感觸,但筆者不評論目前的學術研究環境,而是企圖更說明造成這種現況的根本原因。

檢討「競爭-淘汰」邏輯
教育乃國家的百年大業,從中小學國民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皆環環相扣,今天背著厚重書包、穿梭在南陽街準備基測的年輕小伙子,數年後有可能將是在講台上授業解惑的教師。學校教育階段所養成的價值觀將會影響未來站在講台上從事教學或研究的教育理念,所以筆者認為現況高等教育光怪陸離的學術現象反映出的是我們對於教學研究的核心價值:我們骨子裡依然服膺於單一指標的評鑑準則,而教改推動多年的多元價值觀並未真正落實於我們的教育體制。
從最近常被討論的大學錄取率近百、國中小師資的供需失衡、大學或科大的數量膨脹等問題、一直到該篇文章所提到的學術環境與評鑑,各種問題雖屬不同面向,但核心的答案只有一個:一切都是環繞在「競爭-淘汰」的思考邏輯下。在這種思維下的教育制度,不管是現在所稱的基測也好,或是以前的聯考也好,只是名稱的大同小異,養成一批批兢兢業業且擔心被教育體制淘汰的學子。每逢考季,南陽街一間間塗上迷彩、掛上軍中值星背帶的魔鬼訓練班所養成的「魔鬼戰將」,其中有許多就是未來站在大學講台上的教授,於是我們能對這些即便是考上台大、留學哈佛的莘莘學子,在開放性與獨立思考上,有太多的期待嗎?雪上加霜的是,這些未來將頂著名校光環的學子,都是在一連串激烈競爭下的勝出者,於是在大學評鑑制度下,校際間在經費上的競爭更深化了「競爭-淘汰」的思考邏輯。
與其說是「教授爛文充數」,倒不如檢討如何真正解放「競爭-淘汰」的思考邏輯,成立許多新大學或科大,讓錄取率提高所導致的教育素質下滑,教育當局並不應該一味著思考或期待「大學退場」機制,而是應該更積極的思考讓這些大學或科大如何和社區大學或地方資源整合,讓新設立的大學或科大能跳脫出「研究型」或「教學型」大學的慣性思維,換一種更多元的角度,讓台灣的教育制度能有新的發展可能。

跳脫窠臼才能多元化
畢竟,跳脫「標準答案」或「選擇題」窠臼,才能真正解放「競爭-淘汰」思維,如此,多元與活力才能在此教育制度下生根。
多元價值觀的練習就先從這些握有資源的教育官員的政策規劃做起吧!


作者從事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台灣大學工學博士
溫在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chea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