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先生發起的「百萬人民倒扁運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連署,而其中引起內政部認為有違法之虞的一人一百元「承諾金」捐款,據近日媒體報導,也似乎頗有斬獲。

雖然可能會有許多人對主辦單位這「百萬人」、「一百元」是如何核算、評估出來的感到好奇(甚至我們不禁也想問:靜坐也需要花錢嗎)?但真正令人不以為然的是,賀德芬教授在活動之初所強調的:「如果活動有餘款,或屆時不滿百萬人,將把募得款項捐作為貧困學童營養午餐費。」
不知道賀教授有沒有想過:如果您們的連署真的超過百萬人,或者活動費用根本沒有結餘,那麼那些您們口中沒錢吃營養午餐的「貧困學童」是不是要繼續挨餓下去?當然,在這個國家有學童沒營養午餐吃絕非您們的責任,但話說回來,如果您們真的覺得學童沒營養午餐吃是一件非常嚴重且應該立即伸出援手的事,又何必立下這些「但書」呢?這種吃貧困學童豆腐的「有條件式承諾」,誠意何在?



弱勢議題遭到濫用
其實約莫是從2000年政黨輪替開始,「沒錢吃營養午餐的貧困學童」一詞就常被許多政治人物、政論名嘴用來當作攻擊扁政府執政無方、導致民生凋敝的「感性訴求」(有時甚至連「反軍購」這樣的議題也能扯上他們);而可悲的是,如果到了現在(2006年)這個「詞彙」還依然習慣性地掛在某些人們的嘴邊,我們真不知該去指責執政當局太過昏庸?還是這個社會太「冷漠無情」─假使情況一直沒有改善,當初他們所說的那些沒錢吃營養午餐的學童,一路餓過來,現在也差不多變成沒有錢吃營養午餐的中學生了吧?
而如果真要就此現象去苛責這個社會的話,有很大的理由可能在於:「沒錢吃營養午餐」從來就沒能成為提出者的「主議題」,它幾乎只能是其他議題的「附屬」,讓人懷疑提及這個「詞彙」的人真正的關心何在?又我們也可以發現這個「詞彙」被過度濫用的結果,使得這個一度足以作為指控政府執政無方的有力「證據」,漸漸地「貶值」成了一種空洞的「抽象名詞」、一種逐漸失去指涉能力的「套語」。



真正同情何不捐助
我們並不知道這些學童到底有沒有因屢屢被提及而受惠?倒是覺得打著替這些學童午餐著想名義的這些政治人物、政論名嘴,他們的荷包好像也從未見消瘦。更諷刺的是,這些人平常過得即使不是「錦衣玉食」,最起碼也「豐衣足食」─如果他(她)們真同情這些三餐不繼的學童、確知他們的「危急處境」(如果大人的絕食都被視為一種「激烈手段」了,那小孩挨餓的情況豈不更是急如星火),為何不採取行動直接去援助他們?如果社會情況已經像這些人所形容的幾近於「路有餓莩」的地步了,他們卻還能好整以暇地透過媒體,教學童們「等」他們活動辦不成(或有結餘)時,再接受他們的捐助─這算是哪門子的「良心」?
更何況如果主辦單位真的有心的話,不知他們有沒有認真地去設想、調查過:當他們真募得了一大筆款項要捐時,那些沒錢吃營養午餐的貧困學童們在哪裡?錢要給哪個單位?或者,那些貧困學童到底已經挨餓多久了?




作者為自由作家


洪浩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chea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