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4627308.shtml

【經濟日報╱社論】

2008.12.03 03:35 am

金融海嘯攻擊,各國無不陷入經濟衰退漩渦而力求自拔,政府紛紛投入大量財源振興經濟。台灣政府面對經濟衰退,出口減弱,物價上漲,失業率飆高,股市崩跌,人民財富縮水等惡象,自不例外,大量減稅、舉債、擴大支出,無視於債務大量累積;如今更受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大膽舉債」的影響,原已蕩然無存的財政紀律更是棄如敝屣。此種病急亂投醫的藥方,若不慎用,必然危及財政、債留子孫,甚至殃及經濟發展。日前綜所稅四項扣除額的大幅提高,稅收損失216億元,僅是滄海一粟而已。

這次全球性經濟衰退,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小而美政府觀點大受挑戰,沉寂多時的凱因斯大有為政府主義再度展現魅力,要透過「看得見的手」有效協助「看不見的手」。然而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受選民之付託,面對危急情勢,必須展現魄力救經濟,絕非一味花大錢就能有效;除了寄望短期振興經濟外,長期亦應使後遺症降至最低。因此,政府介入一定要評估成本效益,妥善規劃,配合有膽識、睿智的推動,將是全民之福;若是認知與執行力不足,使「政府失靈」,恐將得不償失。

處非常時期仍然固執追求年度財政平衡,的確失之保守;然而無止境的舉債,更是禍延子孫。其實凱因斯所主張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在於追求經濟循環週期的財政平衡:景氣差時,減稅與擴大支出,透過赤字財政提振景氣;景氣好時,稅收增加,財政剩餘,整個經濟循環尋求平衡,問題是許多國家因舉債上癮而失控。一種折衷看法,平時「小政府」,追求財政穩健與平衡,調好健全的財政體質,非常時期擴大支出、減稅、紓困、救貧才有本錢與能力。

然而近二十年來的台灣,無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平時就不斷減稅、侵蝕稅基,透過特別法及特別預算舉債經營,習以為常,完全不顧財政紀律;一遇到經濟不景氣,更是毫不思索的砸錢,未經周詳評估,未將人民血汗錢用在刀口,就一廂情願的認為有效;此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已經決定政府在振興經濟成效不彰的慣性。

回顧馬政府上任以來,先是推出583億元針對地方建設的「擴大內需方案」,由於發包作業延遲,至今提振經濟成效不彰;且因多屬綁樁性質,「蚊子館」難免充斥。最近馬政府又推出「振興經濟新方案」,由於四年4,000億公共建設計畫多屬中長期,也被認為緩不濟急,未能對症下藥;而其計畫決策草率,缺乏成本效益評估,又以舉債來推動,更是令人質疑。

政府為了短期振興經濟,也不斷提出各種減稅方案,包括證交稅率減半、遺贈稅率降至10%,綜所稅四項扣除額調高,五年免稅範圍擴大對傳統產業短期減稅,又對資產管理中心免遺產稅、利息稅,對汽車業減免貨物稅等,合計稅收損失超過千億元,財政惡化就更雪上加霜;然而不是效果有限,就是惡化租稅公平、敗壞稅制。

在移轉支出方面,「近貧補助方案」、「租屋補助方案」、「購買商品補助方案」等,由於應予補助對象基本資料無法正確掌握,能發揮多少成效,也令人質疑。至於國人引頸企盼、全民受惠的消費券,預計花上829億元,真能發揮多少刺激消費、帶動成長的效益,同樣令人質疑;由於未能將有限資源全部移給中低所得階層,發揮百分之百的增加消費的效果,就會因消費券取代現金購買之代替效果存在,而使刺激消費的功能大打折扣。此外,面對失業率大幅上升,政府曾推出短期促進就業方案,最近又推「大型搶救失業計畫」,以及對特定產業紓困;然其財源何在,同樣問題重重。

面對經濟不景氣,政府在財政工具上使出渾身解數,可說是琳瑯滿目、目不暇給,卻因陷入「砸錢救經濟」的迷思,未能對方案功能、限制、財源、後遺症做充分的了解,也未能集中力量、爭取時效,以致短期振興經濟效果有限;而其長期共同的後遺症,就是留下數千億的財政缺口,債務必將快速累積,政府卻不正視此問題。財政一旦潰堤,土石流如何阻擋,政府在大膽舉債同時,更應有所警覺與體認。在此時刻,政府應掌握改善執政體質的契機,包括平時應建立財產歸戶的正確資料,救貧排富才有可能;建立國家發展建設計畫之成本效益評估資料,方才不致於計畫草草上路;最重要的是,平時健全財政與稅制,非常時期才有應變能力。

【2008/12/03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chea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