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的記者胡文輝先生在今天九月十號發表的一篇有關澳洲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的KOKODA(科科達)小徑戰史,讓小練桑十分驚訝與高興,因為台灣長期刻意自我封閉的教育與媒體體系下,居然有人知道這段激勵人心的歷史,實在不簡單。

胡先生的文章篇幅有限,並沒有很具體的體現當時澳洲軍隊面對的巨大劣勢,以下小練桑就稍微補充修正一下。

當時澳洲正規軍有一部份在北非作戰,另一部份則在新加坡被日軍攻下後囚禁在戰俘營裡,澳洲本土居然幾乎沒有有生部隊來防守,因為在1920-1930年代,英國向澳洲保證,「堅若磐石」的大英帝國艦隊可以保證澳洲安全無疑,因此澳洲便有系統的解除自己的武裝,結果太平洋戰爭一開打,英國海軍就被日軍痛加修理之外,日軍也不從海路進軍,反而從陸路進逼。新加坡陷落後,數千英軍被俘,英國本身在歐洲面對希特勒也自身難保,澳洲轉而向米國求救。

當時米軍已經解讀日軍密碼,知道日軍計畫,但是米軍總指揮麥克阿瑟卻拒絕相信這項情報,他認為日軍不可能跨越KOKODA(科科達)小徑進攻,所以只在當地部署了一支「民兵」來防守。這群民兵大部分是從工廠,商店與農田徵召過來,只受了簡單的訓練,這些民兵就跟米國國民兵一樣,只應用來防守後方,但是他們卻被派往第一線,當時有個澳洲將軍視察了這支部隊後說:「這是澳軍最差的一個團」....

另一方面,進攻的日軍卻是精銳,指揮官堀景富太郎少將聚集了六千兵力,組成南海特遣隊,這些部隊都是老兵,轉戰亞洲各地,打了許多勝仗。日軍裝備了綠色偽裝服(叢林戰專用),充足的彈藥與容易裝卸的迫擊炮。相反的,澳軍只裝備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步槍,穿著黃色卡其服,人數還只有人家的五分之一。

更糟的是,麥克阿瑟不明白戰地狀況還胡亂指揮,硬要什麼都輸日軍的澳軍進行「優勢兵力的進攻」,後來麥克阿瑟拍電報給華府,說澳洲人「缺乏戰鬥精神」,因此無法擊退日軍。

事實上,在上級胡亂指揮,火力與補給都不足,人數也遠輸日軍的狀況下,這群「民兵」剩下的也只有「戰鬥精神」,一位士兵(Keith Norrish)胸部中了四槍,打斷三根肋骨,他還是繼續戰鬥,醫務兵只是把消炎藥劑塞進傷口後包紮,沒有任何後續治療。問他為什麼沒死,他說:「我不想死。我們有戰鬥精神,從沒過我們會輸。失敗不是我們的選項。」

另一位士兵(Jim Moir)臀部中彈,在擔架上躺了31天,除了讓蒼蠅在傷口產卵,讓蛆吃去腐肉避免感染外,沒有任何其他治療,31天,就只是躺著,最後他完全康復。

但是當時澳洲司令部卻屈從麥克阿瑟的意思,降調打敗日軍的澳軍軍官,只因為他們沒有遵從會讓澳軍毀滅的遙控指揮命令,不久之後一位澳洲記者(Chester Wilmot)寫了篇秘密報告,說明當時科科達小徑的實際狀況,並親自呈交澳洲總理,但是他的採訪資格卻遭到取消,並且不準出版他的發現。

不過畢竟澳洲是個民主文明的國家,數年之後這群「民兵」在科科達小徑的英勇事蹟終於廣為人知,澳洲政府將八月29日訂為科科達日,成為每年慶祝的國定假日。紀念這些在極端劣勢之下,並沒有自我放棄,仍英勇作戰,不讓敵軍越雷池一步的澳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chea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