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山大學海洋地質及化學研究所教授陳鎮東研究指出,三峽大壩所沖出的淡水在冬天會沿著中國大陸邊緣南下,不但會帶來高有機質和農藥污染,海洋中營養鹽的濃度也會高過夏季十倍以上,營養鹽造成優氧化,藻類太多反耗盡水中氧氣,魚蝦無法生存,甚至會形成有毒的赤潮,將影響台灣。

陳鎮東主持東南亞區域全球變遷研究委員會(SARCS),近三年來SARCS的區域研究合作主題為「東南亞陸地及海洋之碳循環研究」,經過這些研究發現,湖泊、水庫、河川排放溫室氣體效應非常嚴重。

他的另一篇「三峽大壩對海洋環境的影響」研究,也從對東海的影響喚醒大家重視東海生態。

陳鎮東說,最近研究顯示,夏天吹西南風,高溫、高鹽但低營養鹽的南海和部份黑潮水通過台灣海峽,從三峽大壩沖出的長江淡水流向東北方,不至影響台灣。

不過,他說,冬季改吹東北風,低溫、低鹽,但營養鹽含量高的長江淡水,改成沿大陸邊緣南下,冬季台灣海峽水溫比夏季可低到攝氏15度以上,營養鹽濃度可達夏季的十倍以上,除了營養鹽之外,還帶有高有機質及農藥污染的長江沖淡水,冬天時偶爾會流向台灣北部,污染北部海域。

陳鎮東說,水中的營養鹽雖然是海洋植物生長時所必需,但濃度太高時,卻容易造成優氧化,也就是藻類因營養鹽不虞匱乏時,一下子生長太多,藻類死亡後沈到海底分解,分解過程中耗盡太多水中溶氧,魚蝦等動物勢必窒息死亡,漁獲量當然減少。

他說,若造成優氧化的藻類正好是有毒的雙鞭毛藻類等時,就會形成有毒的赤潮,經由食物鏈關係造成會毒死人的西施舌事件。

三峽大壩從2003年6月開始蓄水,夏天長江豐水期蓄水,冬天枯水期時排水。

他說,日後冬天流向台灣海峽,甚至南海北部的營養鹽和污染物濃度上昇,順便也把江蘇、浙江沿海日益增加的赤潮藻類往南送,影響台灣;而夏天時則北上的暖流也將赤潮藻類往北送,影響緯度高的地區,這些都值得警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chea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