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同獲諾貝爾和平獎,再度說明「地球溫暖化」已是21世紀影響全人類的首要議題了,不論政府、企業及民間皆必須正視。
可是,我們儘管知道暖化嚴重性,也知道來自石化燃料產生二氧化碳排放是罪魁禍首,我們卻仍束手無策。我們也常常自找藉口說,沒辦法,我們要維持經濟成長,就必須使用能源,就只好排放二氧化碳。當然,其中最舉足輕重的是中國大陸。
可是,台灣也好不到那裡去。我們看到台灣的人口數約為全球的0.34%,可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卻佔將近1%,過去十年我國每人年之平均CO2排放量呈現5.6%之穩定成長,到今天已達每人年約排放11噸二氧化碳(與OECD國家相當,可是我們的GDP卻顯然較低)。當然,這些年來我們的GDP是略有成長的,可是從能源生產力(每公升油之生產力)來看,我們是持平的。也就是說,我們的經濟成長率是與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就陷入了兩難,似乎經濟要發展,溫室氣體排放無可避免的要增加。但這是真的嗎?
OECD國家這些年來的努力,就在使GDP與CO2排放脫鉤。我們看到OECD國家在1999年之前的GDP與CO2增加趨勢,發現兩條曲線幾乎是平行的。可是從2000年開始,逐漸越離越遠。重點是GDP持續上升,而CO2排放卻持平緩。最明顯的例子是,丹麥在1995年至2005年的十年間,GDP成長約20%,而主能源消耗卻幾乎無任何增減,但CO2排放量卻反而下降了約20%。這是世界各國中將GDP與CO2排放脫鉤最成功的例子。

建材節能減輕污染
人口僅五百多萬,小國寡民的丹麥為何做得到?原因有二,其一是產業型態調整,全力推動非碳產業,包括金融、服務、創意文化等產業;其二是再生能源大量推廣使用。以後者而言,丹麥希望於2025年前將再生能源使用比率由目前15%提高到25%,並以發展力及生質能源為主。而這些也都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這些年來我們也裝了一座又一座的風力發電機,將再生能源供應比率往上略提高零點幾個百分比罷了。更有甚者,這些風力發電機所費不貲,又全部是進口。所以錢是給老外賺走了,對國內的經濟成長貢獻不大。甚至於因為再生能源發電成本高,必須採補貼措施,所以我們必須在別的地方努力生產賺錢來彌補。
所以問題的關鍵是,唯有發展本土化、能降低CO2排放的製程、產品和設備,才是能將GDP與CO2排放脫鉤,真正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做法。包括建築物節能隔熱建材、廢棄物沼氣發電設施、再生綠建材等,洋洋灑灑,可以列出一堆。當然輕重緩急是必須評估的,但切忌急功近利。如果說花個幾億元請國外廠商來建幾座1~2MW的風力機,所發的電很輕易的就可超過蓋一座大型污水處理廠所收集到的沼氣能源,因此將後者視為微不足道而不重視發展,那就談不下去了。

作者為工業研究院研究員

陳文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chealis 的頭像
    archealis

    小練桑のmurmur

    archea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