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美國到歐洲,從日本到巴拿馬,「中國製造」的產品,舉凡食品、藥品、工業產品,最近廣受關注。儘管中國部分新聞媒體指稱這是西方有人出自「反華」而炒作「中國產品威脅論」又一新招,中國政府日前處死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鄭筱萸,並且啟動明年北京奧運食品安全監控體系,顯示「中國製造」等同於不安全、不可靠甚至危害人命的眾多案例,已經不容北京當局等閒視之。
近數月來,中國製造產品被發現危險甚至致命的案例頻傳,牽涉產品種類不勝枚舉。以食物為例,從寵物飼料到人吃的魚蝦蟹水產品,都被檢測含有毒物,即連知名的陽澄湖大閘蟹亦存致癌物;而近日北京以廢紙為餡的小籠包,尤令中外譁然。在藥品方面,抗生素藥品欣弗於中國十省造成死亡事件,在巴拿馬造成四十多人中毒死亡的止咳糖漿來自中國,即連中國製造牙膏也經歐亞美洲等許多國家查出含有二甘醇有毒化學物。至於一般用品,中國製造的含鉛火車玩具、冒火的馬桶、分崩離析的腳踏車、易肇車禍的輪胎、害人的嬰兒床、爆炸的電池…,直令世人瞠目結舌,有如最新一期《新聞週刊》借用消費者運動先驅奈達(Ralph Nader)四十年前指責美國汽車業罔顧消費者權益的話:中國製造產品在任何情況都不安全。美國猶他州一家國際健康食品公司甚至因而以「不含中國成分」(China-Free)爭取消費者安心,廣為招徠。
「中國製造」變成危險及偽劣產品同義詞,其來有自。中國自三十年前打著「改革開放」旗號,走「具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路線以來,一切向錢看,資本主義社會有效運作所需的透明、負責與法治等要素,一應俱缺。許多中國商人只要有錢賺,沒有不敢為,從而,偽劣黑心貨充斥,仿冒有害物品氾濫,是其必然結果;中國官方發布的數字顯示,其國內市場消費品五分之一不合格,食品問題最為嚴重,即為具體例證。這一問題,隨著中國近年成為「世界工廠」,包括農產品及各種製造品大量外銷各國,乃禍延世人,全球化讓人們見識中國商賈見利忘義的本質。美國對此最為關切,因為它去年從中國進口近二千九百億美元,「中國製造」產品充斥美國超市,美國人所暴露的風險大增。
中國官方與新聞媒體,一如以往,對於國外傳出中國產品害人的資訊,總是戴著民族主義的有色眼鏡加以看待。等到問題嚴重而紙包不住火,官方顯然緊急啟動危機與公關處理機制,鄭筱萸性命不保,正是中國政府有意藉此殺雞警猴,宣示改善問題的決心。不過,黑心及偽劣貨品的狂獗,並非個案,加上食品等絕大多數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非但官方管理不易,其問題的普遍而複雜,亦非一人或少數人為非作歹所導致,則訴諸處決當然無以根本解決問題。解鈴仍須繫鈴人,一黨專政的中國如果放寬對新聞媒體的控制,容許包括消費者運動的公民社會早日成形,加上透明、負責與法治的資本主義機制不受黨國體制箝制,市場監督與矯正功能自可釋出,包括食品安全等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台灣與中國一水之隔,近年中國黑心偽劣產品堂皇進口,甚至還有大量經由走私入境者,其猖獗程度猶如公權力不存;這些產品帶來的禍害,從口蹄疫到諸多危險與害人產品,層出不窮。去年大閘蟹含致癌物事件,只是暴露主管機關對中國產品檢驗問題的冰山一角,現今舉世對於「中國製造」普遍關切之際,衛生及主管機關對於中國產品必須主動加強檢驗;政府甚至應該鼓勵產品標示台灣製造,強調非中國生產。而一向甚為活躍的消費者權益團體,對於中國產品監視實不能偏廢。廣大消費者更為基本,選擇產品應儘量落實「不含中國成分」,價廉通常物不美其實是常識。在中國產品普受質疑之際,台灣必須確實因應,方足以減輕禍害。
近數月來,中國製造產品被發現危險甚至致命的案例頻傳,牽涉產品種類不勝枚舉。以食物為例,從寵物飼料到人吃的魚蝦蟹水產品,都被檢測含有毒物,即連知名的陽澄湖大閘蟹亦存致癌物;而近日北京以廢紙為餡的小籠包,尤令中外譁然。在藥品方面,抗生素藥品欣弗於中國十省造成死亡事件,在巴拿馬造成四十多人中毒死亡的止咳糖漿來自中國,即連中國製造牙膏也經歐亞美洲等許多國家查出含有二甘醇有毒化學物。至於一般用品,中國製造的含鉛火車玩具、冒火的馬桶、分崩離析的腳踏車、易肇車禍的輪胎、害人的嬰兒床、爆炸的電池…,直令世人瞠目結舌,有如最新一期《新聞週刊》借用消費者運動先驅奈達(Ralph Nader)四十年前指責美國汽車業罔顧消費者權益的話:中國製造產品在任何情況都不安全。美國猶他州一家國際健康食品公司甚至因而以「不含中國成分」(China-Free)爭取消費者安心,廣為招徠。
「中國製造」變成危險及偽劣產品同義詞,其來有自。中國自三十年前打著「改革開放」旗號,走「具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路線以來,一切向錢看,資本主義社會有效運作所需的透明、負責與法治等要素,一應俱缺。許多中國商人只要有錢賺,沒有不敢為,從而,偽劣黑心貨充斥,仿冒有害物品氾濫,是其必然結果;中國官方發布的數字顯示,其國內市場消費品五分之一不合格,食品問題最為嚴重,即為具體例證。這一問題,隨著中國近年成為「世界工廠」,包括農產品及各種製造品大量外銷各國,乃禍延世人,全球化讓人們見識中國商賈見利忘義的本質。美國對此最為關切,因為它去年從中國進口近二千九百億美元,「中國製造」產品充斥美國超市,美國人所暴露的風險大增。
中國官方與新聞媒體,一如以往,對於國外傳出中國產品害人的資訊,總是戴著民族主義的有色眼鏡加以看待。等到問題嚴重而紙包不住火,官方顯然緊急啟動危機與公關處理機制,鄭筱萸性命不保,正是中國政府有意藉此殺雞警猴,宣示改善問題的決心。不過,黑心及偽劣貨品的狂獗,並非個案,加上食品等絕大多數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非但官方管理不易,其問題的普遍而複雜,亦非一人或少數人為非作歹所導致,則訴諸處決當然無以根本解決問題。解鈴仍須繫鈴人,一黨專政的中國如果放寬對新聞媒體的控制,容許包括消費者運動的公民社會早日成形,加上透明、負責與法治的資本主義機制不受黨國體制箝制,市場監督與矯正功能自可釋出,包括食品安全等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台灣與中國一水之隔,近年中國黑心偽劣產品堂皇進口,甚至還有大量經由走私入境者,其猖獗程度猶如公權力不存;這些產品帶來的禍害,從口蹄疫到諸多危險與害人產品,層出不窮。去年大閘蟹含致癌物事件,只是暴露主管機關對中國產品檢驗問題的冰山一角,現今舉世對於「中國製造」普遍關切之際,衛生及主管機關對於中國產品必須主動加強檢驗;政府甚至應該鼓勵產品標示台灣製造,強調非中國生產。而一向甚為活躍的消費者權益團體,對於中國產品監視實不能偏廢。廣大消費者更為基本,選擇產品應儘量落實「不含中國成分」,價廉通常物不美其實是常識。在中國產品普受質疑之際,台灣必須確實因應,方足以減輕禍害。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