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來,中國製產品的安全問題受到全球性的持續關注;不僅最新一期的《新聞週刊》將中國黑心產品的全球威脅當作封面故事報導,就連出版《外交事務》此一權威刊物的「外交關係會議」,都開始關注此一議題。

在具體行動方面,部分美國廠商為了平息消費者對「中國元素」的疑慮,甚至開始以「不含中國成分」作為「品質保證」的依據。一時之間,中國製產品似乎等同於「品質差」、「信賴度低」、「草菅人命」等負面形象代名詞,此對標榜「和平崛起」以及「大國形象」的中共政權而言,無疑是極大的諷刺與挑戰。
正因如此,眼見「反制、辯駁」無效後,中共高層決定快刀斬亂麻,將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局長鄭筱萸處死,而鄭筱萸更是公元二千年以來被正法的第二位省部級正職高官。除了對高官的殺雞儆猴外,中共更關閉境內多處違法廠商,企圖對外營造「勇於任事,積極處理」的形象。

專家恐與官商掛勾
事實上,在發生中國產品危害全球的伊始,中國政府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內以透明、公開的方式處理之,而更多是以「民族主義」、「陰謀論」,或是「專家見解不同」,企圖為其黑心產品辯護。以毒牙膏事件為例,今年5、6月毒牙膏致死事件爆發以來,中國衛生部即堅稱,「該部專家對牙膏中二甘醇的危害性進行的評估表明:長期使用二甘醇含量低於15.6%的牙膏『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而作為中共喉舌的《人民日報》更在6月16日的一篇報導強調「中國要對『毒牙膏事件』說不」,甚至將其與西方陰謀阻礙「中國和平崛起」掛勾。
當然,中國的「反擊」也並非全無根據,但刻意將西方部分「非理性」觀點以偏概全地視為整體,不但無益於中國面對自身的問題,更將妨礙中國日後的經濟發展。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製產品的「全球威脅」並非僅為個案,而是長期以來的結構性問題。就在一系列中國「問題產品」危及全球消費者信心的同時,許多有志之士分別提出解決之道:例如「美國食品產業倡議」要求執行一項「原產地國家標籤法」,以及《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Harold Meyerson所建議的,「設立一個『全球安全署』以作為檢查世界各地工廠之依據」。然而,依筆者來看,這些建議都是治標不治本,同時更有著「西方權力中心」或「西方標準」的疑慮,屆時只會坐實中國的「陰謀論觀點」,以及接踵而來的「民族主義」。
誠如許多專家所持的觀點,「逐一開櫃檢查」不僅技術上不可能,更會造成「國際貿易」查驗成本的驟升。此外,以「全球安全署」檢查世界各地的工廠,將可能埋下「『檢查╱被檢查者』權力不對等」的國際衝突。筆者以為,中國黑心產品的結構性與根源性問題源自於中國政治體制的問題;只要中國共產黨持續禁錮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學術自由等「防腐劑」,黑心食品則永無寧日。如前所述,毒牙膏事件問題不在「中國專家」的背書與否,而在於沒人敢保證這些專家「是否有與官方或廠商掛勾」,而這些都必須依賴自由社會的機制,始能獲得「公眾信任」。短期間,中國產品的「信任危機」只能由個別企業以「國際信譽」為賭注嚴格把關;長期而言,政治體制的改革與鬆綁,則是中國能否「和平崛起」的「品質」保證,而此亦符合全球的利益。

作者為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黃德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chealis 的頭像
    archealis

    小練桑のmurmur

    archea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