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歌初唱,今年有28萬學士以上的新鮮人畢業進入社會,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的身價已經貶值了?
根據104人力銀行的調查,今年研究所畢業生的平均起薪為32,755元,大學畢業生為28,631元,雖然比去年稍高,但是若考慮今年的物價上漲因素,實質所得可能沒有增加反而減少。而勞委會公布的調查中,去年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為26,700元,比起八年(民進黨執政)前,少了762元,如果將通貨膨脹因素計入,所得應減少更多。而更早之前,勞委會公布了十年來的變化,大學畢業生的起薪也是減少的。
台灣的經濟在成長,為什麼大學畢業生的薪資不增反減?深入分析,應該是台灣的教育出了極大問題。過去十年來,大學申設解禁,大學數量從24所增為94所,獨立學院由43所增為53所;學生總數由十年前的38萬人,增加三倍,目前已有116萬人;學士以上的畢業生從8萬多人增加到27萬人。
政治人物單純的想法是,年年都有那麼多的學子與家長為擠進大學窄門而煩惱,如果多開幾所大學,多增招生人數,到每個考生都能統統有獎時,選票自然會來。於是20年前大學考試錄取率僅30%左右,10年前已放寬到49%,而今日,超過了90%。可惜的是他們沒有讀過基本經濟學中,供給增加,需求相對不足,價格自然下跌的原理,他們更未想到的是大量速成製造的結果,大學畢業生「量增而質減」,粗工濫製的劣質人力資源使台灣對外的競爭優勢逐漸喪失。

淘汰制度已自動消失
下游運用這些人力的企業界朋友經常抱怨大學畢業生的學識與能力顯著降低,而名校招牌的光環不再,因為瓦礫多於珠玉,甚至於有人批評現在的碩士畢業生只有十年前的大學畢業生水準。
經濟成長理論中,有所謂的控制理論,也就是在量的擴充之前,先要有計劃的培育師資,國際上稱之為3T(Training The Trainer)。這十年中,台灣大肆的擴充研究所,博士班從十年前的619班增至1400班,博士畢業人數也從每年九百人增至三萬人,可是博士班師資的質與量並未隨之提高,更糟糕的是在大學的學生評鑑教師制度下,不少教師鄉愿的以高分討好學生,不及格的淘汰制度在某些學校似已經自動消失,學位論文口試分數膨脹,低於90分者幾稀。如此,教育出來的劣質博士畢業生,再成為二線大學的教師,配合教育政策,又大量的產生新的大學生,教育惡性循環,品質愈來愈差,後果自然益形嚴重。在這種情形下,教育部的五年五百億能打造出一個什麼樣的一流大學?至少原先教育部的追求卓越計劃,結果就是不了了之的卓越。


將教育力量走回正途
嚴格的來說,縱使有產業出走、金融業的整合購併、民間消費成長低迷等不利因素對人力需求的影響,台灣的經濟成長仍然多少會反映在工資之上的,只是一分錢一分貨,大學畢業生量的增加與品質的降低,抵銷掉經濟成長部分的加碼。最後,讓企業主把碩士畢業生當大學畢業者來用,這是當前台灣人力市場的悲哀。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國的百年大計,我國的教育政策走錯路,至今卻不肯回頭。台灣人力資源的品質與周邊國家比較,似乎愈來愈低落,教育之過,是誰之錯?為今之計,似乎應將教育力量走回到正途,畢竟在經濟成長的過程中,教育的質還是勝於量。

作者為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
殷乃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chea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