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首次接觸莫札特:安魂曲是在大學時,紅色警戒(電腦遊戲)的預告片中所撥的就是震怒之日(Dies irae),當下就愛上它了,後來看完電影阿瑪迪斯就去買它的原聲帶。

這是莫札特生前的未完成之作。然而,到底是在那位陌生人的委託下讓莫札特彷彿是為自己生命的盡頭譜下如此的曠世經典,長久以來一直如謎一般為人所爭議討論,甚至在電影「阿瑪迪斯」中,那位披著黑色斗蓬人物的出現也不斷成為劇情的高潮。事實上,這位黑斗蓬身後的神秘男子並非如電影中所杜撰的薩里耶瑞(Salieri),而是一名在Walsegg-stuppach地區的公爵,這名公爵慣於請知名的作曲家作曲,在付錢買斷後冠上自己的名字對外發表。因此,當他的妻子在一七九一年過世時,為了要在其妻的葬禮中以一首安魂彌撒紀念之,便委託莫札特創作一首安魂曲。在他遞上預付的50 ducats(當時的貨幣單位)當下,經濟狀況節据的莫札特即便身體不堪負荷,也接下了這份委託。一首極富宗教形式的安魂曲,在神童莫札特的筆觸身後,其實是經濟壓力的無情現實,而也因為該曲的創作,帶走了莫札特的靈魂。創作過程中,死神的召喚激起了作曲家熱切的情感,在一封給父親的家書中,莫札特提到,「死亡,是世人最真實的伙伴。」那時,他年僅三十五歲。

  為了生活的莫札特,振筆疾書,但卻不及病魔的侵擾,撒手離世。此時作曲家僅完成了開頭進台經(Introitus)中的安魂彌撒(Requiem aeternam)與慈悲經(Kyrie)部分,其他部份的手稿進度不齊,聖哉經(Sanctus)之後則尚未動筆。為了如期交付作品,莫札特的妻子康司坦斯(Constanze)於是先請艾伯勒(Joseph Eybler)完成末日經(Dies irae)的管弦樂部份,隨後則由莫札特生前隨侍在側的學生薛西梅爾(Franz Suessmayr)依照莫札特的粗略草稿說明完成全曲。全曲於一七九三年在委託創作的公爵指揮下首演。

莫札特的安魂曲共分八個部分
分別是:進堂詠(Introitus)、垂憐經(Kyrie)、繼抒詠(Sequenz)、奉獻經(Offertorium)、聖哉經(Sanctus)、讚美經(Benedictus)、羔羊經(Agnus Dei)、領主詠(Communio),繼抒詠又包括震怒之日(Dies irae)、號角響徹四方(Tuba mirum)、威嚴的君王(Rex tremendae)、慈悲的耶穌(Recordare)、羞慚無地(Confutatis)和痛哭之日(Lacrimosa);奉獻經包括主耶穌基督(Domine Jesu)和牲品與祈禱(Hostias)。莫札特在寫到Lacirmosa的第八小節時去世,他完成了第一部、第二部的合唱和絃樂、第三、四部只完成了合唱,幫他將全曲完成的有艾伯勒、斯塔德勒和莫札特的學生蘇斯邁爾(Sussmayr),但主要是蘇斯邁爾之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chea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