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世界貿易組織日前發布2006年世界各國進出口的統計資料,台灣在出口方面名列第16名,2006年輸出總值為2,240億美元,進口方面也是第16名,進口總值為2,030億美元。

對於這樣的統計數字令人好奇的是超越台灣的前15名究竟是哪些國家,而這些國家的勞動成本與台灣相較之下是高還是低?根據統計,2006年的出口超越台灣前5名的國家分別是德國、美國、中國、日本和法國。

品質提升競爭優勢
當然出口名列前15的國家普遍都是經濟規模較大的大國,出口總值自然較高,但是其中也不乏荷蘭(6)、比利時(10)、香港(12)、新加坡(14)等幅員較小之國家。在這些國家之中的勞動成本如果以每小時時薪計算,除了中國與少數國家之外,絕大多數的勞動成本都比台灣高。
此時,緊接著要問的是各國出口競爭力的來源難道就只靠低廉的勞動成本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德國、美國和歐洲各國的勞動成本遠高於台灣,為何大家仍然要購買和消費他們的產品?
其實答案就出在他們的勞動品質以及勞動成本以外的競爭優勢。就勞動品質而論,台灣的勞工先要自我反省如何提升勞動品質,僱主也不能吝於投資於人力資源發展的基礎工作;至於勞動成本以外的競爭優勢,一定要從用人費率以外的生產因素著手。
用人費率是勞工薪資佔營業額的百分比,台灣過去17年的平均用人費率是11%。企業如果要增加勞動成本以外的競爭優勢,務必要從原材料、能源、管理、研發、行銷等生產要素著手。
如果台灣的企業仍然在前述各個項目上不思改進,一味的算計只佔11%的用人費率,想要只靠刪減勞動成本去提升競爭力是行不通的。
2004年經濟部統計的用人費率已降為8.5%,再過一、兩年可能就會降至8%以下,台灣勞工的薪資佔營業額的比率已越來越低。
但是台灣的物價卻持續上漲,而且薪資多年來又未調整,勞工的所得越來越不理想,工作負擔卻未減輕,最近的報導又顯示,大學生的平均起薪居然比起十年前還要差。在這種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情境下,勞動品質如何提升?


回饋勞工辛苦付出
我們不願見到勞動的成果沒有得到適當的回報,勞動者追求一個合理的工作都不可得,而解決之道就是要回饋勞工辛苦工作的付出,還給勞動者起碼的尊嚴,不要每年只在5月1日作勞動節式的肯定,象徵性地敷衍一下九百萬的勞工大眾。


作者為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教授

衛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chea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