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民樂派Nationalists in Music
(DCC, March 1997)
背景:十九世紀初的歐洲,正在法國大革命(1789)之後。人民自主意識抬頭,貴族沒落。文藝上開始了浪漫時期。可以說走向「市民」之文藝。貝多芬的音樂,是這一時期的聲音。歐洲民族眾多,較弱小民族,對當時的強勢大國,在文化上的醒覺,就有了國民主義。以當時音樂上的主流而言,北為德、奧(貝多芬、韋伯等)、南為意大利(貝利尼、唐尼采第等歌劇作者)法國(裴遼士)。(英國雖強,但音樂上是「進口國」。)「國民樂派」在主流地區之外,而實是浪漫主義音樂鼎盛時的一部份,共同的特色是富民族性、地方性之色彩,旋律接近民謠,節奏奔放,戲劇性、寫實性強。少有德式的嚴謹「純粹音樂」,亦不同於意大利式的花腔。

1.李斯特(Franz Liszt, Hungarian, 1811-1886)在音樂上的創意驚人。他創作「心理体裁」Psychological Form之「交響詩」Symphonic Poems,以抒發自我決定曲式,打破巴哈以來的音樂嚴謹結構,開「後浪漫派」(華格納、馬勒、理察史特勞斯)之先河。其懷鄉之情,譜為「匈牙利狂想曲」,則為國民樂派之始。而這兩種發展,主導了十九世紀下半至廿世紀上半葉的西洋音樂。(布拉姆斯等之古典風格,則被視為保守。)
李斯特:第十二號匈牙利狂想曲Hungarian Rhapsody #12, for piano, [10:46, Kun Woo Paik, pf.]

2.葛令卡(Mikhail Glinka, Russian, 1804-1857)號為「俄羅斯音樂之父」。俄國在十八世紀,彼德大帝之後,始力求西化,而文化上始終在歐洲的外圍。葛令卡在德國學音樂,回國後開創俄羅斯風之音樂,後經「俄羅斯五強」,柴可夫斯基等繼之。從此俄國音樂獨樹一幟,蔚為大宗。
葛令卡:巫師進行曲March of Chernomor, from “Ruslan and Ludmilla” [5:25, Fedosseiev, Moscow Radio O.]

3.莫索斯基(Modest Mussorgsky, Russian, 1839-1881)為「俄羅斯五強」(Mighty Five)中最有俄羅斯風味,也最有天才的一員。特別是其歌劇「包力士.古登諾夫」,稱為兩大民俗歌劇之一。(另一部為「卡門」。)
莫索斯基:包力士之加冕Coronation Scene from “Boris Godunov”[8:40, Abbado, Berlin Phil.]

4.史邁坦那(Bedrich Smetana, Bohemian, 1824-1844):波希米亞原為吉普賽人的大本營,富地方音樂,但在德伏札克與史邁坦那之後,方始成為歐洲音樂中的一員。而史邁坦那的民族色彩更為濃厚。
史邁坦那:「交換新娘」序曲Overture to “The Bartered Bride”[6:53, Kempe, Royal Phil.]

5. 葛里格(Edvard Grieg, Norweigian, 1843-1907):挪威原為維京人海盜出沒之鄉,地理位置亦在歐洲之外緣。但易卜生之劇作,與葛里格之音樂,促使挪威成了歐洲文化中之一員。「皮爾晶特」為葛里格與易卜生惟一的一次合作,至今被譽為二大戲劇插樂之一。(另一為孟德爾松之「仲夏夜之夢」。)
葛里格:索爾薇琪之歌Solveig’s Song from “Peer Gynt”[5:34, Mari-Anne Haeggander, Blomstedt, San Francisco O.]

6. 西比留斯(Jean Sibelius, Finnish, 1866-1957)或許是國民樂派中,最受國家禮遇的一人,他在晚年成為芬蘭的活「國寶」。但早年時,芬蘭在俄國沙皇治下,他的「芬蘭頌」曾是禁演的。
西比留斯:芬蘭頌(管弦與合唱)Finlandia, [8:19, Erik Klas, Finnish Nat’l Opera O. & C.]

7. 法雅(Manuel de Falla, Spanish, 1876-1946):西班牙受摩爾人的統治過一段時期,在文化上,也有異於歐洲的主流,北非的情調較濃。音樂上,如吉他,弗朗明哥等,自有獨特的風格。但到十九世紀未年才有重要的作曲者出現。如Albeniz, 法雅等,都是法國的留學生。法雅的西班牙風格甚為突出。
法雅:芭蕾「三角帽」中三段舞曲Three Dances from “El sombrero de tres picos” [10:14, Dutoit, Sym. Montreal]

8. 汪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 British, 1872-1958)研究英國古樂與民謠,將其轉化為新的英格蘭風格,引導了英國音樂廿世紀的復興。他的音樂有英國式的平易、幽默,精力充沛而不失文雅的格調。
汪威廉士:英國民謠組曲English Folk Song Suite [10:20, Fennel, Cleveland winds]

9.維亞若布(Heitor Villa-Lobos, Brazillian, 1887-1956):中南美洲在文化上的弱勢,使這地區在廿世紀早期產生了相當多的國民樂派的作者。他們的音樂自然反映出拉丁美洲的熱情。巴西的維亞若布自學成功,喜愛巴哈,是中南美國民樂派音樂的一個代表性的作曲家。此首「鄉下小火車」,寫實傳神,為其「巴西人的巴哈」之一段,其中使用了很多當地的樂器。
維亞若布:「鄉下小火車」The Little Train of the Caipira, Toccata from Bachianas Brasileiras No. 2 [4:33, Goosens, London Sym.]

10. 馬水龍(1939-):中國音樂傳統甚厚,地方性亦極複雜。西洋樂之型式與中國樂風之結合,成功之例不多。如「梁山伯與祝英台協奏曲」,雖稱流行,但「好萊塢」味太重,頗有「低俗」之譏。馬水龍此曲較為成功。
馬水龍:梆笛協奏曲[20:40, 陳中申,徐頌仁,讀賣交響樂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chea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